泰国虎

如何客观地评价汉武帝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利

发布时间:2023/2/23 22:02:15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由于时空的错位,我们对于很多历史画面和人物的认知往往会陷入一种狭隘的自以为是的误区。

其实去研究和评判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既要设身处地回到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当中去感受和梳理当时的历史氛围,也要结合现实,跳出那个固有的圈子来理性分析事物的利弊与得失,以免落入窠臼。这样多维度地去解读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才能尽可能做到客观科学、公平合理。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帝作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几个皇帝之一,由于其一生过于波澜壮阔、曲折多变,所以在历史上的口碑慢慢呈现毁誉参半的趋势,爱之者将其捧为千古一帝,言之者则斥其为一代暴君。且不说谁对谁错,首先这种过于绝对化的评价基调就显得不太科学。

汉武帝是一个集矛盾性、多变性、极端性于一身的人物,很难用某一种基调给他定性。要想客观地认知这么一个复杂的人,还是要顺应人性的逻辑和心理,去梳理其行为背后的利弊得失。

什么人在为汉武帝争议不休

关于汉武帝的千古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拥泵者截取的是他的文治武功。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稳固和定型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模式的人;他开疆拓土,将西域(主要指今新疆区域)、越南、缅甸、泰国、朝鲜等地域全部纳入中华之麾下,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版图!;他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政统思想的大一统;他打通了西域丝绸之路,开启了万国来朝的历史先河;他策马扬鞭,打出了华夏民族前无古人的无上尊严与自信;他傲视四海、睥睨天下,塑造了华夏儿女挺立千秋的豪情与气质;他使得他的国号成为我们民族永远的名字符号;他直击匈奴三千里,扬大汉天威数百年,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诟病者则截取的是他的行为方式。他穷兵黩武,掏空大汉王朝休养生息几十年的家底子;他横征暴敛,弄得曾经幸福生活的大汉百姓民不聊生,天怒人怨;他大兴刀兵,使得武帝一朝华夏民族户口减半;他冷酷无情,弑妻杀子,毫无人性中最宝贵的温暖感;他喜怒无常,使得文武大臣、黎民百姓战战兢兢、无所适从;他专制跋扈,用高压政策将大汉王朝搞得千疮百孔、尸横遍野。他穷奢极欲,迷信方士,把享乐主义、官僚主义、自私主义、极端主义进行了官方固化。

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评价都不是空口无凭的胡说八道,所以大家对于汉武帝的争议一直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力更强,很难形成口径一致的定论。

但其实只要我们冷静地仔细分析,这两种评价所选取的立场和角度是不一样的,它们所代表的受众情绪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更多是把自己代入成了汉武帝,着重于个人成就和历史功劳;后者更多是把自己代入成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个普通百姓,着重于那种令人窒息的生存体验和个人感受。

只要我们搞清楚了这一点,其实所谓的争议也就迎刃而解了。求同存异嘛,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去评判他就完事了,也就是在哪个山头唱哪首歌呗!

但历史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本来就是灰色的。我们每个人在阅读历史的时候,最开始都是在看自己想看到的历史而已。而每个人想看到的历史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产生如此多的争议。

关于汉武帝这个人的评价和认知,我们一定要学会先跳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在遵循历史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顺着其人生脉络去慢慢梳理。

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的控制欲、虚荣欲皆是达到了极致,是典型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的行事风格跟很多亡命之徒是一样的,要么不跟你起冲突,起了冲突就一定要弄个你死我活出来,至于什么代价、后果,那都先丢到一边再说。

我的能量超乎你想象,这或许就是汉武帝的人生信仰和坐标。纵观汉武帝一生,但凡他决定要做的事,虽千万人吾往矣,谁也别阻止我、妨碍我,否则就弄死谁。

这种执念伴随了汉武帝一生,直到他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才猛回头、警世钟,发表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强行给自己备受争议的人生匆匆划上了一个句号。

在正常的情况下,像汉武帝这种极端主义者是很难在历史上留下很好的形象的。但是,任何事情都会产生幸存者偏差。也就是说,不管一个行为或事件,原本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但总会有一小部分人能极为幸运地从中取得成功。也正是因为汉武帝在其疯狂地折腾的同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所以才会导致世人对他的评价变得模糊起来。

他的很多行为在常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就是在道理上是怎么也讲不通的,但是他偏偏就成功了。你说他那么做不对,那他怎么又成功了呢?你说他成功就是王道,为什么一想起他的所作所为,心里又比较膈应呢?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在解读历史的时候,都是自带同理、共情的意识的。

比如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在解读汉武帝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为汉武帝时期的一个普通老百姓,然后想起那些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人间惨状,心里就自然很难对汉武帝产生什么好感。

比如我是一个职场精英,我在解读汉武帝的时候,就会先入为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跟随汉武帝建功立业、快意恩仇的官僚,然后沉醉在那种人为鱼肉、我为刀俎的虚拟快感之中,心里就很难不对汉武帝生出向往和崇拜之情。

当然,也有很多人纯粹是在凭情绪驱动在解读历史,什么逻辑、真相、代价等等,那些都是浮云,谁让我看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谁让我看得心旌激荡、心向神往,谁就是我喜欢的人,是我崇拜的偶像。

这种人的逻辑和思想其实是相对比较肤浅的,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把历史当作纯粹的YY小说在看。在这种人心中,汉武帝那种不服就干的气质简直就是自带流量,就好比当年的古惑仔大IP一样,哪有那么多弯弯道道,为所欲为不刚好显示男儿本色吗?

汉武帝历史以来一直都比较吸粉,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成功了,一白遮百丑,在巨大成功的光环掩盖之下,人们觉得他身上那些阴暗面都不是问题。

其实就行为本质和性格属性来说,他和秦始皇、隋炀帝都是高度类似的人,都是一心想干大事的人,然后不管不顾地硬操自己的家底子,其他人的生死与感受统统不重要,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千秋伟业,搞出震古烁今的大场面,那就足够了。只是秦始皇和隋炀帝最后都玩崩了,而汉武帝只是虚脱了,堪堪稳住了场面。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反对大家去大力称颂汉武帝,毕竟这位尽情燃烧一辈子的太阳神确实取得了继往开来的大成就。但是我也不抵触大家对汉武帝进行适当的批判,毕竟这位爷的所作所为与中国几千年的情理体系确实是格格不入。

若批判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我希望大家能在反复肯定与否定之中去了解一个更为立体、全面的汉武帝,在膜拜他堪称伟大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能将他拉回人间烟火气之中。

汉武帝干了哪些事

汉武帝是汉景帝的第十子,本来没有机会当皇帝的他,在其母亲和姑姑刘嫖的联手做局下,把大哥刘荣和其母亲栗姬给做掉了,从而逆袭成了大汉王朝的新一代接班人,当然,背后的条件就是他要娶姑姑刘嫖的女儿陈阿娇为皇后。

也就是说,汉武帝的皇位是靠政治交易换来的,这种权力得到的方式使得其在继位初期是浑身不自在的。原因就是背后的制约因素太多了,汉武帝没法放飞自我。

汉武帝生来就是一个“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人,他一直想“高唱我歌”,这和大汉立朝以来所实行的休养生息基本国策很不符合。汉武帝要想放开手脚去自由飞翔,必须牢牢掌控绝对权力才行。

汉武帝从小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这家伙虽然很聪明,但想法实在是天马行空、难以捉摸,而且是无法管控的。窦老太太在皇室大力推行黄老之术培训班的时候,这小子就根本学不进去。我还这么年轻,这么年富力强,我有那么多美好的想法,你却从小就跟我讲什么无为而治?这不是教我未老先衰吗?

所以,在他刚刚登基不久,就暗地里跟他奶奶窦老太太掰手腕,偷偷摸摸搞了一个什么建元新政去试探窦老太太的态度。结果把窦老太太给气晕了,这小子年纪这么小就想翻天?不收拾一下,以后还得了?他的母亲王娡也劝他要低调一点,羽翼未丰之前,不要过于得瑟。

于是,建元新政立马被全面废黜,丞相窦婴、太尉田蚡被免职,被当枪使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则入狱自杀谢罪。

意识到自己还不是老奶奶的对手后,汉武帝把他体内无法遏制的洪荒之力全部撒到京城周围的野兽身上去了,经常带人与野猪、野熊去搏斗。不能与天地人斗,那就和野兽斗吧,总不能把自己给憋坏了吧。

后来,发生一件插曲,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汉武帝的个性。汉武帝在野兽搏斗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便想把上万顷良田土地圈禁为皇家园林供自己游猎。他母亲王娡坚决反对,这孩子怎么这么让人不省心呢?这么一弄不是让人家背后戳咱们老刘家的脊梁骨吗?可是,汉武帝压根就没当回事,不让我折腾人还不让我折腾野兽了吗?这家伙直接动用国库搞征收,皇家园林照建不误。

建元六年(前年),一直充当着压制汉武帝角色的窦老太太离开了西汉人们。汉武帝就好像五指山下被撕掉封印的孙猴子一样,拔地而起,再也没有人能限制他的自由了。

汉武帝一直想要飞天入地不假,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知道先要把家里这一摊子事搞清楚,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满世界闹腾。

汉朝到了汉武帝时期,在实现中央集权这个终极目标上还有几个不可控因素:诸侯王的问题、朝臣配合程度问题和外戚干政问题。

汉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算是兵不血刃就解决了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问题;然后,在“马邑之谋”前后通过讨论对匈作战的问题,发现很多朝臣还是不那么听话,于是便着手组建了内朝,直接把相权给抽空了;对于外戚干政的问题,他先是利用自己舅舅田蚡等人先把老窦家那帮人压得死死的,你们老窦家的人也辛苦这么久了,就好好休息吧!然后步步蚕食,在田蚡发疯去世之后,把历史遗留给他的外戚势力清理得差不多了,当然,他自己也培养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外戚势力。

内部问题梳理得差不多了,再来谈谈外部问题,外部问题对于汉武帝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匈奴问题。这帮蛮夷打咱们老刘家的脸打了60来年了,隔三差五就来咱们大汉要花姑娘和金银财宝,稍微伺候不好,他们便搞武力威胁,这帮臭不要脸的,不好好收拾他们简直都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打匈奴这事不好弄。一来是这么多年,咱们大汉好像就没怎么干赢过他们,历史经验摆在这里;二是从理论分析,人家有马,来去如风,即便干得赢他们,也不一定干得着他们;三是他们那里都是一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地广人稀,干赢了也难以产生直观的经济回报。

而且,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匈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情,要准备钱粮、要制备武器、要征收战马、要培养将士、要供应军饷和抚恤金……哪哪都是要花钱的。

怎么看,打匈奴都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跟大炮打蚊子差不多。但是,汉武帝表示,咱不争一炷香,只争一口气,匈奴还是要打!而且必须要把他们打残,让他们知道谁才是这个世界的大爷。

但是,要打匈奴,首先内部思想得统一呀!思想不统一,行动怎么可能一致呢?可想而知,这种大背景下,以前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肯定是不能满足汉武帝的潜在需求了。大家都在想如何关起门过好自己的日子,谁给你到战场上去拼死拼活?

于是,儒家思想开始大放异彩了,董仲舒同志提出了“天人三策”,告诉汉武帝,您的君权是上天授予的,所以其他人的意见不重要,您是在代表上天管理这帮子民的;尊王攘夷才是王道,那帮匈奴鬼子就是欠揍,他们本来应该跪倒在您脚下的,结果您没把他们怎么的,他们倒是上蹿下跳的,必须把他们揍服,告诉他们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本来就应该一统;如果有些同志思想跟不上,那是因为被其他思想误导了,您可以叫他们以后不要乱去扒拉扒拉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吧。

汉武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把儒教正式提到了国教的地位,并沿袭了几千年。

在用儒家思想统一了内部思想之后,汉武帝终于开始逐渐放大招了,南平两越、北伐匈奴、经营西域、通西南夷、东定朝鲜,建立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奠定了中华的疆域版图。

但是,战争本身就是烧钱行为。汉武帝虽然继承了“文景之治”丰硕的果实,但是再丰厚的家底子也经不起他老人家长达几十年的满世界造呀。所以,其实到了汉武帝中晚期,大汉的国库便开始告急了。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为了支撑自己的欲望能够得到进一步支撑,汉武帝又在搞钱这件事情上开启了头脑风暴。卖官鬻爵、花钱抵罪、发行假币、横征暴敛、垄断资源等一连串大招连番出手,搞得民不聊生、天下暴乱。

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晚年,大汉王朝的实际情况就是:天灾人祸不断、酷吏当道、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减半、经济乏力……大汉王朝在汉武帝一顿操作猛如虎之下,有一种迅速被掏空的感觉。

这其实也是汉武帝一生最受争议的地方,为人君父,不为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幸福着想,你打下再大的江山又有何意义呢?人民即是江山,江山即是人民。汉武帝为了成就自己的千秋伟业,不惜以万民为刍狗,多少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

最后,为了让自己能以一个完美的形象将政权移交给下一代,汉武帝借“巫蛊之祸”逼死了自己培养了几十年的接班人,也是大汉人民翘首以待的福音——太子刘据。

然后极为艺术地在临终的前一年发表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向大汉人民交代,朕这一辈子确实有点作过头了,导致你们这些年确实过得比较艰难,这是朕的不对,朕向你们认个错。但事情终究已经过去了,咱们要学会向前看,朕已经交代下一届领导班子了,向你们保证,以后不折腾了,咱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就安安心心地过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好生活吧!

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七十岁,结束了他在西汉历史上长达54年的执政生涯,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段备受争议的历史。

汉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不管身处什么样的位置,都是需要肩负一定的使命和责任的。汉武帝作为皇权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他是需要替他们老刘家完成中央集权这个终极目标的。

可能大家觉得,汉武帝要想完成中央集权这个目标,搞好“推恩令”、“中朝制”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三大招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耗费国力去东征西讨、去挑起战事。

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权力这个东西是很奇妙的,它需要自信、威严、成绩等多种因素来支撑的。权威、权威,没有威信,你手中的权力是很难稳定下来的。

汉武帝前面的三步走只是能帮助他把权力强行集中在自己手里,但是如何将这种格局固化、稳定下来,还是需要他去另辟蹊径的。

巩固内部格局往往需要从外部环境之中去寻找突破口,就好像我们今天很多公司领导刚刚一上位,就全力对外拓展新业务一样,从外面拿回的成绩单是其巩固地位的最好支撑。

所以,战争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通过战争把内部勉强形成的合力作用到外部对象身上去,并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之中形成固化捆绑。同时,还可以通过战争来转移内部的矛盾焦点。

汉武帝进攻匈奴其实在各方面条件和价值都是得天独厚的。

首先,战争所需要的巨额经费,他爷爷和爸爸已经帮他准备得差不多了。

其次,汉初几十年,大汉人民对匈奴是不堪其扰,打匈奴的民众情绪基础也相当成熟了。

然后,儒家思想之中的“天下一统”使其能够师出有名,咱揍你不是民族报复,不是野蛮入侵,而是你本来就应该生活在我们大汉的政治秩序之下的。

再然后,汉武帝在集权的过程中,启用了大量的自己人、身边人,这些人都需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去站稳脚跟,然后更有力地拱卫皇权。卫青、霍去病等人不就是通过对外作战而崛起的吗?桑弘羊等人不就是通过调集资源而崛起的吗?

另外,战争也是清理内部立场和筛选人员的一种绝佳方式,通过“马邑之谋”,汉武帝不就发现哪些人是坚定不移地拥护自己的?哪些人遇到重大问题是会和自己据理力争的吗?李广、公孙敖等徒有其表的人不就被筛选和识别出来了吗?

最后,汉武帝需要对匈奴作战的突破性胜利来形成绝对权威。胜利是最好的消音器,你中央集权没问题,但是你得摆出成绩给大家看,大家才会对你心悦诚服呀!只要你汉武帝能把前任皇帝都不敢招惹的匈奴打趴下,那些文武大臣想不服你都难。同时,这还是成就千秋美名的好机会。

综上所述,汉武帝折腾的人生其实有些时候也是身不由己的。因为权力这玩意是最容易让人上头的东西,它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只要你一陷进去,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它的节奏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当然,我们在分析汉武帝的行为逻辑时,也不能将他自身性格这个因素给抛开。

汉武帝这个人心大、胆子大,属于一条道走到黑的典型。在他的心目中,非黑即白的极端主义是人生主调,凡是不跟自己一条心的人,任你是谁,都得给我趴下,否则便是你死我活。

其实很简单,汉武帝这种性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熊孩子性格,跟狗熊掰棒子一样,别问我掰这么多棒子有没有用,我就是看见棒子就要掰,至于掰了棒子之后会是个什么后果,那都到时候再说。

再通俗一点地讲,汉武帝是一个在情绪上极度自私的人,他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根本不会在乎他人的感受,尤其是下属和对手。他要做的事情,想要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障碍,任何人都不能唱反调,否则别怪翻脸无情。

大家看他对他奶奶窦老太太的态度,是不是对抗情绪特别严重?他不顾母亲王娡的劝谏,花钱圈地修建皇家园林以供游猎,是不是相当任性?他对窦婴、田蚡这样的老派外戚卸磨杀驴,是不是翻脸无情?他抽空相权,把当朝丞相一职弄成了高危岗位,是不是蛮横霸道?他逼死卫子夫母子又立子杀母地处死了钩弋夫人,是不是六亲不认?

对于汉武帝来说,世事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和天理公道,只有绝对的自身利益和自我感受。这其实和后世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逻辑是一模一样的。

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逻辑和命运。像汉武帝这种极度自我的人,一旦走上霸道之路,就没有回头路了。他只能通过不断地以暴制暴来维护自己的生前身后名,即便是错,也要错到底。

比如他杀太子刘据,难道他真的不知道“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国情吗?难道真的不知道太子刘据的仁政思想是大汉王朝转舵的最佳方向吗?虽然你是对的,虽然你是我的亲生儿子,但是你也不能在我生前来动摇我的权威和地位,我宁愿先杀掉你,再不痛不痒地道个歉,保留自己完整的人生,将是非功过交给后人去评说。

在不否定汉武帝成就非凡的前提下,其实我是不太认可“汉武帝的政治格局宏大和民族情怀崇高”的说法的,他所做一切其实根本目的更多在于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关于这一点,西汉著名直臣汲黯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过:“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言下之意,汉武帝外表满口仁义道德,内地里实则杀伐好战,让生灵涂炭,类似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所幸的是,汉武帝终究还是幸运的,他折腾了一辈子,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让高空走钢丝的大汉王朝平安着陆了,一白遮百丑,这也使得汉武帝成功保全了他“千古一帝”的名号。所以,大家将他和秦始皇相提并论更多一点。否则,他就是后世隋炀帝的前身。

结语:汉武帝做得对不对?

其实在那些“笑贫不笑娼”的读者心目中,汉武帝的正面形象是无法动摇的,毕竟历史功绩摆在那里,甭管汉武帝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的,但人家就是成功了,事实胜于雄辩,你行你上呀!如果与这些人去争辩汉武帝的是非对错,是很难扭转他们那根深蒂固的唯成败论的思想的。

但是,如果从悲天悯人的人文角度来讲,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就确实值得商榷了。

首先,他提倡的儒家思想其实有断章取义的嫌疑,过于强调儒家的“礼”(主要是等级制度),而刻意抹去了其中的“人”(主要是以人为本)。

其次,从汉武帝的行为特征分析,他很难摆脱“站在权力的制高点裹挟整个国家为自己的私欲买单”的嫌疑。他不顾一切地毁灭,更多的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不朽功勋和至高地位。虽然侥幸成功了,但国家的民生、经济生态体系被他破坏得千疮百孔。

然后,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汉武帝毁天灭地的胜利方式有待商榷。武帝一朝,对匈奴作战其实只是惨胜,付出的代价是民怨漫天、民不聊生,正是因为大量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寄身于豪门大族,才从汉武帝时期催生了中国历史上一直无法根除的毒瘤——地方豪族。

最后,人终究是情感动物,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抱负、有自己的私欲,但是没有必要用一种六亲不认的方式去实现。汉武帝将其周围所有人皆视为自己王图霸业中的棋子,高压、血性、冷酷、无情地玩弄、操控着众人的命运,这在道德和人本方面是过不得关的。

简单地总结一下,是非成败转头空,多少往事都付笑谈中。对于包括汉武帝在内的历史人物,我们需要心存敬畏,但其实也无需盲目地崇拜和批判,看清其背后真实的动机和逻辑,或许才是最宝贵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汉武帝身上争议颇多,一味地推崇和膜拜他其实是不可取的,同时,愤怒地批判和抹黑他也是在无理取闹。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句话或许更适合用来评价他。他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整个华夏民族和文明的意义深远,这是其无可替代也无可否认的历史功绩。只是苦了那些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天下苍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是希望我们在为历史大人物高唱赞歌的时候,不要忽略勤劳善良的老百姓的感受。激扬文字容易,感同身受很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3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