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虎

由篆向隶转变的睡虎地秦简

发布时间:2023/6/16 20:16:04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48932.html

由篆向隶转变的睡虎地秦简

梅庆吉

睡虎地秦简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瞬间传遍世界,它的出名,还多亏了一个农民。

墓主人“喜”秦简(g)

时间回到年秋天。暑热告别了大地,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田里的庄稼基本收割完了。肖李村的村民张泽栋有一块园田地在睡虎地附近,因排水不好,经常发生涝灾,他决定利用收割完庄稼的农闲季节,挖一条排水渠。一天,他约了一个同伴,一同来到睡虎地,开始挖水渠。挖着挖着,他突然发现土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由黄色变成了青黑色。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因为两年前在大坟头,曾出土过古墓,他曾去看过,那泥土的颜色跟这里的一样。莫非这里有古墓?他不由得加快了镐头抡动的次数。不一会儿,一块棺材的盖板露了出来。果然有古墓,他赶紧放下镐头,连家也顾不得回,就向县文化馆跑去。

作简(二)

这件事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将这一情况逐级上报。接到汇报后,省博物馆专家陈振裕和陈恒树领着考古队赶到了云梦。年底至年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在30米长的地段上,明显地暴露着12座古墓,发掘进展顺利,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出土的器物,以漆器、木器、铜器、陶器居多。

秦简(三)

首次发掘出秦代木椁墓12座,共出土精美文物余件。特别是其中11号秦墓内,一具成人骨架的四周摆放着大量竹简,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骨架连同四周的竹简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县文化馆,拍照、登记、清洗,并电告国家文物局。

秦简(四)秦简(五)

很快,北京派来了重量级学者李学勤等人。经过20多个日夜,李学勤等人很快确定了这枚竹简的基本内容。秦简的出土,似惊雷震动了全国学术界、新闻界,从此,云梦这个名字蜚声中外。被历史学家、文物专家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与黄陂商代盘龙城、江陵西汉古尸、随州曾侯乙编钟一起,被列为湖北考古的四大发现,同时还被列为建国50周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秦简(六)

这些竹简就是在竹片上用墨书写文字,用绳索将其编组而成的书。中国在没有发明纸张以前,竹片是书写文字的主要材料。云梦睡虎地11号墓中出土的枚秦简,近4万字,为秦始皇时期人所手书。但反映的历史长达余年,早到商鞅变法,晚到秦始皇三十年。这批秦简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整简一般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简文为墨书秦隶,字迹清晰端秀,笔画浑厚朴拙。有的简两面均有墨书文字,但大部分只书于篾黄上。竹简用细绳分上、中、下三道编结,按顺序编组成册。

秦简(七)

这批竹简是研究秦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助于秦文化的深入研究。秦简的发现对于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一半以上是关于秦代的法律的,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云梦秦简的出土,具有重大意义。此前历史学家对于秦朝的法律制度了解很少,因为秦朝统一以后所制定的很多法律都已散失,而现存的古典文献中记载的只是不成体系的一些片段,无法了解全貌。云梦秦简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秦简(八)

云梦秦简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秦简文字书法是从篆书向隶书转变的一种形态,是我国最早的隶书。隶书是由古篆文渐次演变而来的,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程邈是奴隶出身,故将其所创的字体称“隶书”。隶书又分“秦隶”与“汉隶”。“秦隶”结体浑圆,与篆文相近,多用方笔,又称之为“古隶”。这批秦简就属于古隶。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篆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从“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到“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

秦简(九)

秦简对书籍的书写顺序和装订格式也有极大影响。没有简牍,恐怕不可能有后来的竖式书写。编绳的连接作用,直接启发了后来的线装书。天地头的留空、页数字数的标明,标题、署名都为后来的版式提供了源头。由此观之,简牍的形制对后世图书出版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秦简(十)

这些珍贵的竹简出土后,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谜。

这批竹简为何能历经多年而保存完好?

为何现身于湖北云梦而非秦文化发祥的陕西一带?

参加过睡虎地秦简发掘的考古学专家们经研究认为,睡虎地墓葬修建于秦统一六国不久,因此虽为秦墓,却是楚墓形制,墓里内棺外椁,墓外六面均以“青膏泥”密封。这青膏泥质地细腻黏性较强,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延缓了秦简的氧化。

秦简(十一)

另一个原因,是云梦曾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地下水位很高,使睡虎地墓葬长期浸于水中。考古界素有“干千年、湿万年、半干半湿只半年”的说法,长期被水浸泡也有益于隔绝空气减缓老化,干燥环境对竹木器保存反而不利。近年来,考古界又多次在湖南龙山等江南地区发现秦简,在睡虎地墓葬还发现多种制造于当时咸阳的漆木器,而在陕西发现的多座秦墓中均未找到竹简和漆木器之类文物,就是这个原因。

秦简研究著作

秦简出土后,保存成了一大难题。它们原本长期保存在与空气隔绝的地下水中,一旦出土与空气接触,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遭受损坏。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这批竹简急调北京,对其进行科学保护。据武汉大学教授陈抗生回忆,具体的处理方法是脱水,先将竹简置于无水酒精中,使酒精逐渐置换竹简中的水分,然后再放进乙醚中,再让乙醚代替竹简中的酒精,最后让乙醚自然挥发。脱水处理后的竹简变得较软,被分别保存在玻璃试管里,得到了妥善保管。

(本文由梅庆吉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9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