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虎

中医药中的虎文化

发布时间:2023/6/21 11:18:31   
北京青春痘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10117/8598820.html

说到中医药里的”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中药材虎骨,但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虎骨已经禁止使用,相应地,虎骨木瓜酒、虎潜丸等也改用代用品了。古代中医使用虎骨,只是物尽其用,并非不爱护动物,相反,中医药文化中与“虎”相关的两个典故,恰恰体现着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虎撑,浙江中医药博物馆藏。

“坐虎针龙”粉彩瓷瓶,浙江中医药博物馆藏。

有关“虎”的杏林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虎守杏林”。据说,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隐居于庐山。董奉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病人施治不计报酬,只有一个特殊的要求:病愈者在他的房屋前后栽种杏树。如此数年,杏树郁然成林,董奉常卖杏得钱以救济贫苦的病人。一天,董奉看见路旁的茅草堆里躺着一只老虎,表情痛苦。给老虎检查后,董奉发现它喉咙里面卡着一块骨头,于是把骨头取出。老虎病好之后,为了报恩,从此就在董奉的杏林中当起守护来了。谁来偷杏,老虎就会咬他。从此“虎守杏林”成为了对医者高尚医德的赞扬之辞。

第二个典故“坐虎针龙”,源于唐代大医孙思邈为老虎治病的故事。孙思邈,号孙真人,隐居于陕西太白山。传说他在山中遇猛虎得病,为其治疗时,用平时游方行医的铃铛撑开虎口,进行施治,从此铃铛有了“虎撑”的别名。据说老虎为了答谢孙思邈,就成为他的坐骑。清代石渠《虎撑》诗云:“一幅白帘标姓名,一围圆相摇且行。活人那有好身手,毒口偏能为虎撑。”诗旁题注说:“外圆中空,范铁为之。相传孙真人遗制,以撑虎口探手于喉出刺骨者。”

药王孙真人坐虎针龙

传说孙思邈不仅为老虎治病,还曾为龙王治病。民间戏剧《药王卷》描述了孙思邈为龙王治病的过程:“诊脉中间雷声起,果然是电公龙君来讨封。坐下四黑虎,银针拿手中,我这里照进咽喉刺了一针,忽然之间无踪影。”从此,“坐虎针龙”就成为了民间药王像的标准形像。

医道重“虎象”

中医药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取类比象”,深刻体现天人相应的哲学思维。左青龙,右白虎,白虎居西方,主清凉、肃降之气,对应于肺脏。说到这里,学过中医的人立刻会想起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名方“白虎汤”,在这张方子中并没有使用虎骨等药材,之所以用“白虎”为名,一是因为方中君药石膏色白,二是因为全方具有清气分热、清热生津的功效,与“白虎”的意象相应。无论是伤寒学派还是温病学派,都将白虎汤作为经典方。

同样具有“清凉”特征的中成药,大家最熟悉的应是“万金油”了。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万金油的商标就是一只老虎。这固然与创始人胡文虎的名字有关,但实际上也暗喻了其清凉辟秽的功效。类似的成药还有“虎标”驱风油等。万金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馈赠外国友人的中国特色礼品。

白虎是老虎的一种,在动物园里就能看到,而“黑虎”则一直是个传说,鲜少人见。神秘而威猛,正是“黑虎丹”“黑虎丸”等中成药的特点。这类药组方不一,大多具有药性强、药材多的特点,有的内服,有的外用,用于治疗各种顽固病症。元代诗人罗霆震有一首诗名为《黑虎丹》,其中有两句诗形象地说出了这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匕剂中间牙爪奋,养疴疾痛是黔驴。”

虎毕竟是猛兽,会伤人害命。民国时期霍乱流行严重,人们将其称为“虎疫”,幸而名医王清任、王孟英都留下了治疗霍乱的名方,有助于治疗危疾。

古人认为,一位好的中医需要有降龙伏虎的胆识。明代时的浙江衢州名医杨继洲说:“持针之士要心雄,势如握虎与擒龙。”不仅持针如此,用药也一样。面对疫情,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必将迎来“忽报人间曾伏虎”的那一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999.html
------分隔线----------------------------